周贵华:净土思想简论

作者:发布日期:2014-11-09

「周贵华:净土思想简论」正文

 

摘要 本文论说了净土思想的性质与内容。首先是依据净土思想的结构对其进行了分类说明,然后对净土思想作为易行道的理路以及特点予以了分析,继而阐述了作为净土思想代表的阿弥陀佛净土思想的类型、性质与内容特点,最终对净土思想与显了意趣、别时意趣的关系作了探讨。

关键词 净土 佛身 阿弥陀佛 难行道 易行道 广修门 专修门 显了意趣 别时意趣

 

一、净土与净土思想

净土思想是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大乘经中无量诸佛的出现,就伴随着无量净土的出现。诸佛依于净土受用无上妙法乐,也依于净土度化一切众生。而且众生在修习成佛之道的过程中,也与净土紧密关联。首先在菩提心中就包括这方面内容,即誓愿自度度他,具体为誓愿修集一切如来善法,严净一切佛土,成熟一切他有情。而菩萨行主要以诸佛土为中心展开,即以一切佛土为深入佛法的主要基地,所以在经中要求菩萨入一切佛土,亲近一切诸佛,这在《华严经》的普贤行中有最清晰的阐明。正是因为不仅因位修行以净土为依止,而且在果地受用法乐以及度化众生也以净土为依止,在大乘佛教中安立了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行之道的净土思想。在其中,修行的重心不再是某种具体的菩萨行类型,而是选择与设法进入某种净土,以此作为进一步展开广大修行的基地。这就是后世中国所称的净土法门。在印度净土法门并没有独立成为一个宗门,只是作为辅助法门摄在大乘菩萨行中。但净土法门在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得到了各种形态的发展。不仅出现了净土宗门,而且自近世起,事实上成为了中国佛教的第一大宗门。

净土又称佛国、佛刹、佛土、佛刹土、佛所等,梵文是Buddha- k?etra,为佛身所依之土。其中,佛身分色身与法身。

佛色身即无漏心色之身,可分为两类,即佛陀受用无上妙法乐之身,也就是自受用身,所谓报身,以及为度化众生所示现的应身,即度化菩萨的他受用身,与度化凡夫的变化身(简称化身)。相应于自受用身(报身)与应身,就有两类净土,即相应于佛自受用身的自受用土与相应于佛应身的应土。其中应土一般分为他受用土以及变化土(化土),分别对应于佛他受用身与佛变化身。但实际应土还可分出一土,以相应于一般佛应身,可称随应土,而相应此土之身可具体称随应身。随应土与他受用土、变化土不同,后二者各有特定的针对性,主要分别用于度化菩萨与度化凡夫,但随应土则可既用于度化菩萨也用于度化凡夫,随其所应而为度化的佛所。也就是说,作为佛陀主持的度化基地,他受用身土与变化土相当于世间分科性质的大学,如工科大学,文科大学等,而随应土相当于综合性质大学。例如,释迦牟尼佛作为应身佛,具体是化身佛,其所依土是变化土,在我们眼里称娑婆世界。如普贤如来,其所依土名不,是他受用身佛。又如,阿弥陀佛也是应身佛,但其所依土是随应土,即安乐净土,而称随应身佛。

法身即一切如来善法之总聚,也是建立一切佛色身的基础。而法身所依止之土称法性土。法性土是一切如来善法的真实体性,即真如。

由此可得三身,即法身、报身与应身。三身及其所依土可图示如下:

二、净土思想的分类

净土思想可按照佛教思想的完整结构即境、行、果判摄,而区分为境行果三分,即成净土境思想,净土行思想与净土果思想。净土境思想是关于净土理境即道理的系统思想,净土行思想是关于净土修行的系统思想,而净土果思想则是关于入净土等果的系统思想。

还可进一步由境行果成立三门,将净土思想予以分类,即境摄净土思想、行摄净土思想与果摄净土思想。具体说明如下。

1、境摄净土思想

依于理境角度,净土可由三种方式建立,即功德所引的时方净土,唯识所现的唯识净土,以及依于法性安立的法性净土。由此可建立三种净土思想,即时方净土思想,唯识净土思想与法性净土思想。其中,时方净土,强调净土的时方位置,唯识净土强调净土为清净种子所生心识之所显现,而法性净土强调净土之相不可得,即为心性真如,所以又称实相净土。这样,一切净土思想可分摄为时方净土思想,唯识净土思想与法性净土思想。这三种净土思想可称境摄净土思想,图示如下:

2、行摄净土思想

按照行角度,净土思想可略分为持名净土思想,正观净土思想与广行净土思想。持名净土思想意为,在发起净土信愿后,以持名念佛为行,由此功德达成往生净土。

正观净土思想是指在发起净土信愿后,以正观为行而获得功德,实现往生净土。这其中,正观可分为三,一是观想佛陀以及净土功德庄严,如《观无量寿经》所说诸观,可称功德正观;二是作唯识观,观净土唯心所现,而以清净种子为最终依托,可称唯识正观;三是作法性观,观一切相都是虚幻,唯有心性真如无相、离言、离分别为胜义真实,即为净土,可称法性正观,或者实相正观。这三种观,皆能积累功德达到往生功德门槛,而往生净土。当然,从难易上看,顺次构成了下、中、上程度。

广行净土思想意味,在发起净土信愿之后,以广大菩萨行来积累净土资粮,或者,通过广行菩萨行,而以信愿最终回向净土,如能达到净土功德门槛,即可往生净土。

这三种净土思想可称行摄净土思想,图示如下:

3、果摄净土思想

按照果角度,直接依据净土及其相应的佛身统摄净土思想,可分为三类,即本位净土思想,他位净土思想,与普位净土思想。这其中,本位净土思想所称的本位净土,是指现在我们居住的净土,即释迦牟尼佛所依的变化土,谓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作为变化土,本是无漏清净的,但显现在我们面前时,则为杂秽土。所以我们的修行就有严净此土的责任。在净土的往生功德序列中,回到娑婆世界,是所需功德最少的。

他位净土思想所指的他位净土,是指除本位净土外的其他净土,这些净土在往生功德序列中,所需往生功德要比回到本位净土要高,但在其中,阿弥陀佛所摄的西方安乐净土(极乐净土)则是要求最低的。[1]阿弥陀佛净土的殊胜性,以及所需功德仅高于回到本位净土的低门槛性,使其成为净土行者最愿意往生的净土。也因此阿弥陀佛净土思想在中国最有影响。象往生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东方净琉璃世界的功德,就要略高。

普位净土思想所指的普位净土是指一切净土。一切净土在佛经中统摄成为普贤净土,或者普贤刹土。所以,普位净土思想即是普贤净土思想。在普贤净土思想中,菩萨行者称普贤行者,要广修一切菩萨行,即普贤行,而且要入一切佛土或者说佛所,即一切普贤净土,亲近一切佛。由此,才能最终成就佛果。由普贤行者要入一切佛土,所以这个意义上的一切佛土称普位佛土。按照华严系经,普贤行者入一切佛土的方式有往生入、神通别入与神通遍入三类。[2]往生入,是凡夫修行者在资粮具足后入净土的方式,而神通别入与神通遍入是圣者菩萨入净土的方式。其中,神通别入是初级圣者菩萨一念入一或者多个净土的方式,神通遍入是证得普贤境界的高级菩萨一念遍入一切佛净土的方式。所以往生入与神通别入可称历入佛净土,神通遍入可称遍入佛净土。

这三种净土思想,可称果摄净土思想,简示如下:

4、佛净土思想与菩萨净土思想

这里必须指出,在印度大乘佛教中,除前述说明的佛净土思想外,还有菩萨净土思想。在后者中,最为人所知的是弥勒净土思想。弥勒称为未来佛,因此仍是处在菩萨位,还未成佛,关于其净土即兜受内院的净土思想,就属于菩萨净土思想。由于弥勒是候补佛,是娑婆世界的下任化身佛,所以其现在居住的兜受内院净土,成为了娑婆世界佛教修学者欲往生的重要净土之一。事实上,弥勒净土思想在古代印度以及古代中国都曾流行过。在现代中国,弥勒净土思想仍是三大净土思想之一。在三大净土思想中,阿弥陀佛净土思想是主流,而弥勒净土思想与药师琉璃光如来净土思想的影响则相当。但在唯识学者中,弥勒净土思想的影响最大。

 

三、净土思想作为易行道

1、净土思想作为易行道

在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中,对达到大乘不退转(阿惟越致、阿跋致、阿毗跋致,avinivartanīya)地,区分出了两种道,即难行道与易行道。如说:

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如偈说:“东方善德佛,南檀德佛,西无量明佛,北方相德佛,东南无忧德,西南宝施佛,西北华德佛,东北三乘行,下方明德佛,上方广众德,如是诸世尊,今现在十方。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今是十方佛善德为初,广众德为后,若人一心称其名号。即得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曰:“但闻是十佛名号执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更有余佛余菩萨名得至阿惟越致耶?”答曰:“阿弥陀等佛,及诸大菩萨,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更有阿弥陀等诸佛,亦应恭敬礼拜,称其名号。[3]

此中,以陆路步行比喻难行道,即广大菩萨行之道,而以水路行船比喻易行道,即起信持名之道。强调前者是“大人志干”者所应行,而后者是“怯弱下劣”者所宜行。其中的难行道之所以难行,首先在于,菩萨行者行广大菩萨行,强调自力,难行,其次,外道、恶业人,甚至人天乘、小乘的修学者,都能造成成佛之障,使菩萨行者愈加难行。正因为大根器者于难行道也难行,“怯弱下劣”即小根器者,于难行道就更加不易行持,所以应依于易行道,通过净信,一心称诵念善德等十方十佛、阿弥陀佛等诸佛,以及善意等诸菩萨之名,得佛菩萨加持之力,即可速得不退转地。这里,不退转即地,指“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得决定,如说“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4]

从前文可知,此易行道并非直接指称往生净土之净土法门,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