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玄武门之变(3)

来源:网络 作者:古诗经典文学网 点击:
历史是按照胜利者的利益编纂的,玄武门之变的最后胜利者是李世民,所以房玄龄等人删略国史,编纂《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时语多微文(《贞观政要》),而后世的不少史书均取材于这两部《实录》与国史,因此,史书

  历史是按照胜利者的利益编纂的,玄武门之变的最后胜利者是李世民,所以房玄龄等人“删略国史”,编纂《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时“语多微文”(《贞观政要》),而后世的不少史书均取材于这两部《实录》与国史,因此,史书的记载有很多不实之处,漏洞百出。

  以司马光如此严谨的的史官,虽然发现《实录》有歪曲史实的地方,亦有很多上当的地方。据《通鉴》记载:上(李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做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太子建成,性宽简,喜酒色,齐王元吉多过失,皆无宠于上。。。。。。

  上面这段引文非常不合情理,伪造之处不少。

  首先,“晋阳起兵,皆秦王之谋”的说法就不符合事实。实际上李渊留守太原,具有起兵的良好军事基础,早有起兵的想法,原不待世民的一再苦劝。晋阳刘文静早就发现李渊“有四方之志”(《旧唐书》,《刘文静传》),崔善为是楼烦司户书佐,“以隋政倾颓,乃密劝进”,李渊“深纳之”(《旧唐书》,《崔善为传》)。由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诛杀兄弟,逼父退位,不合法地登上帝位,为了替他的夺权进行辩护,史臣所修的《国史》和武德,贞观二朝的《实录》,就尽量贬低李渊在起兵中的贡献,把起兵的首功过多的归于李世民。两《唐书》和《通鉴》因袭了这种歪曲,故多失实之处。

  其次,既然起兵之事不是李世民首谋,李渊在起兵之初,成败毫无把握的时候就预许立李世民为太子也是完全不近情理的。尤其是李世民平定全国的功业在当时还毫无踪影,李渊怎么可能抛弃立嫡长子为太子的传统,先许了李世民呢?由太原南下,西渡黄河,攻打长安的一系列战争中,李建成与李世民常常是并肩战斗,一起向李渊献策,即使李世民的功业稍稍超过李建成,亦相差无几,李渊完全没有必要违反立嫡长子的传统,立次子为太子,自乱其步。况且,当时唐朝新建,李渊父子面临着全国林立的武装势力,在严重的战争面前成败未卜,根本没有可能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仔细斟酌。义宁元年十一月李渊进封唐王,立即以陇西公李建成为唐国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次年,李渊即位,立即于六月“立世子建成为皇太子”(《旧唐书》)。由此可见,最初李渊是按照嫡长子为太子的传统,立李建成为太子的。

  至于“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太子。上将立之。”亦不可信。请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将佐是谁?史无记载。如果真有这样的将佐,一定会在日后受到李世民的殊赏,其事绩必然在两《唐书》中大书特书,然而遍查个传,却无一人涉及此事。可见将佐请立李世民的事亦属子虚乌有。

  而对李建成,李元吉的记录也有失实的地方。李建成的才干可能不如李世民,但他曾与李世民一起向李渊提出过一些正确的建议,共同建立过不少战功,而且幕下网罗了魏征等一批日后的名臣,绝不是单纯的酒色之徒。李元吉其人的确有不少严重的缺点,但亦“力敌十夫”(《隋唐嘉话》),在军事上也不完全是无能之辈。

  史籍上一再夸大李建成与李元吉的缺点,杜撰李渊企图立李世民为太子,而李世民一再表示辞谢的目的,就是意在掩盖李世民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继承权的不合法性,不道德性。

  关于这次政治斗争李世民处于主动,负主要责任的情况,还可以找到其他很多证据。武德四年,李世民攻下洛阳后,杜淹本来是要“委质于隐太子”的,而当时封德彝典选,知道杜淹是个人才,“以告房玄龄,恐隐太子得之,长其奸计”,“于是邃启”李世民,引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旧唐书》)可见那时李世民就已经与李建成展开了争夺人才的斗争。李世民以秦王的身份网罗了这么多学士,而且与他们“讨论坟籍,商略前载”,俨然是一派君臣气氛,如果不是为了夺取帝位,有必要这么干吗?

  可见,李世民主动发难是蓄谋已久的,并不象史料中记载的那样,是一个可怜巴巴的受迫害者。

  二、喋血玄武门

  作为太子的李建成不可能感觉不到咄咄逼人的李世民的威胁,面对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皇位可能失去的危险,李建成当然不甘心,于是一场你死我活,手足相残的争夺皇位的政治斗争爆发了。

  在这场政治斗争中,以李世民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为一方,形成对垒形势。为什么李元吉不站在李世民一边,而是与李建成结成联盟共同对付秦王李世民呢?

  李元吉排行第四,毫无继位的可能,论其武功,不但不能与秦王李世民相比,与连简称相比亦逊之甚远,加上齐府力量与东宫,秦府任何一方相比,都处于绝对劣势,所以李元吉无法自己夺取皇位,只有选择一方加盟。李元吉自己没有多少政治资本,又看到东宫,秦府之间的斗争势在必行,遂欲借机投靠一方已事攀援,从而争取将来为自己谋取一个更好的政治地位。

  在李建成早已立为太子,李渊虽处两难之间,但很少明确表示过废立的意图,而嫡长子继位又属名正言顺。李世民手下虽然有很多骁将精卒,但东宫与齐府联合起来与秦府较量,再加上李渊倾向于太子,他们在力量上处于绝对的优势,所以李元吉把赌注下在李建成以便感觉成功的把握更大一些。李世民执法甚严,平洛阳后严拒嫔妃的私求宝货就是明证。而李元吉本人贪好酒色,在刘武周攻打太原时又有过弃城私逃的不光彩记录,他必然感到李世民如果继位,自己很难畅所欲为,而在李建成手下当齐王要悠闲自在的多,因此,李元吉投靠李建成,不是最后自己要当皇帝,而是想选择一个对自己更有利的兄长当皇帝。

  据史料记载,站在李建成,李元吉一边的,还有其他小王的母亲,即李渊“所宠张婕妤,尹德妃”等,而且说她们皆与李建成“淫乱”,后来接近摊牌时,李世民曾“密奏建成,元吉等与后宫淫乱”。(《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司马光对此则表示“宫禁深秘,莫能明也(”《通鉴》)这样的态度是慎重而正确的,封建史臣做这样的歪曲,意图是把李建成描绘成在朝廷中找不到政治力量的孤家寡人,只能用不正当手段在后宫中施展伎俩。

  政变前几天,李元吉曾密奏请李渊杀李世民,李渊说“是有定四海之功,罪迹未见,一旦欲杀,何以为辞?”李渊最初则动过废李世民王位的念头,在陈叔达的谏阻下,才打消了这个打算,而对李元吉杀李世民的建议未置可否,(《通鉴》)


 

其他相关文章

  • 小黑马的故事(节选)
  • 为什么用“桃李”比喻学生
  • 仇恨
  • 王翦讨赏
  • 偷懒与经典
  • 真假县令
  •  

    (责任编辑:www.gushijing.com)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