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十三五”文化规划应做好顶层设计

作者:范周发布日期:2016-04-21

「范周:“十三五”文化规划应做好顶层设计」正文

文化发展重在内容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使传统文化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源泉,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秉持文化发展为人民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强文化对外贸易的规划设计,大力培养文化人才,推进文化立法,依法管理文化事务。

一、传统文化应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孔子研究院的讲话中,传达出“中央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决心”。此后,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再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并具体指出中国儒学在国际传播中要做到“四个讲清楚”。

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是习总书记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在总书记倡导的“中国梦”、以民为本、以法治国、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新型国家利益观等重要的治国理念中,都能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厚重的历史影响。正如习近平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可以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也为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供给,以及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上,中国传统文化都应该大有作为。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供给应凸显传统文化精髓

首先,要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把有效的资金投放到国家规划的内容当中。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生产上,挑选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便于传播的文化产品,像总书记所说,“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生活中”。此外,既然是通过国家的财政投放,强调文化惠民,就要本着均等化、标准化的原则,让不同区域、无论城乡的所有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中传统文化的滋润。

其次,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其核心是为了人民群众,应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这个“人”,指的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当下,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渴望程度,与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殷切期望,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们要在这个领域当中,挖掘出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内容。而在具体操作当中,其表现形式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当下社会快节奏、移动化、碎片化、图片化的阅读习惯,将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动漫卡通和数字娱乐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应体现宏观引导

对于文化产业意识形态这一重要社会属性的自觉认知,是我们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在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上,不能够完全听从市场的指挥。文化产业和其他经济产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文化产业有明显的社会属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通过政府杠杆、评价机制、资金导向、园区和产品等各项措施,归纳、引导和规范文化产业在内容生产中应该弘扬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这是作为执政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权利。

作为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市场主体,文化企业也应该在这个领域当中拿出真正的实招,不能仅仅盯着文化产业的市场要素。在今天的文化建设当中,文化产业要想持续高速地运转,其核心是超越了市场要素本身的,是对于意识形态重要属性的自觉认识。

(三)对外文化贸易中应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元素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国外消费者的欣赏习惯中,是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任务。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开办孔子学院等等,这是有一定成效的。也有一些企业通过院线收购、演艺产品输出等方式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影响力并不大。其根本原因是,我们还没有从顶层设计上做好研究。文化走出去要讲究策略,应该根据消费国的欣赏习惯,让中国传统文化要素有机地糅合在其中。譬如,好莱坞为了抢占中国市场,在题材选择、人物造型、拍摄场地、甚至演员阵容上,有意识地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安排中国场景,这都表现出制作方对消费国审美需求的细致全面的分析。因此,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应该做好这方面的研究、梳理和开发,使之能够以文化产品的形式把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输入到全球。

(四)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应去粗取精再加工

不是传统的就一定是优秀的,不是有记忆的就一定是要弘扬的,要像总书记所说:“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组织专门的社科力量予以专题研究,充分发挥高校的学术资源和研究能力。对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科学梳理,把那些和时代脉搏跳动相一致的、和今天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思想提炼出来,整理升华。我们既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又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时代价值,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这源头活水,用其蕴含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与我们正在开展的“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内容可以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何能够让顶层设计的思想贯穿到规划编制的方方面面,这是我们当前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命题。

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应协调发展

文化建设需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文化事业满足了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满足了人民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那么,在顶层设计当中,应当如何充分利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各自的特点,使两者共同承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满足人们多元、多层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终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呢?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力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文化事业”一直处于我们视野的焦点,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文化产业”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文件中。党的十六大报告则明确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作为两个概念提出,并指出“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指导意见。

国家支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文化产业也在近年来快速发展。但是,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却颇显落寞,我们应该看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短板以及相比之下我们对公共文化事业的轻视。

基于这样的原因,“唯文化产业GDP论”出现,忽视文化建设内在规律的“大跃进”现象层出不穷,这为我们的“十三五”规划敲响了警钟。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仅体现在GDP的比重上,更要充分考虑文化建设在促进文化共享、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作用,这需要顶层设计予以充分考虑。

(二)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互通共进

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优化整合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在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有的文化项目既有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属性,也有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特点,两者密不可分,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协同发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例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译制制作和少数民族文字出版能力建设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这些文化项目本身是公共文化建设的范畴,但是其真正的运转则涉及了文化产业的诸多门类,例如电视产业、广播产业、图书出版产业等。再如,针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性修复工程,其本质均属于公共文化建设,但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间接产生了经济效益。因此,在“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共同承担文化使命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核心是内容生产,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承载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使命,这是二者的共同之处。从这一角度而言,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彼此间更是无法分割的。

有一段时期,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过度强调市场要素作用,将文化产业与其他普通经济门类相等同,这种观念忽视了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有失偏颇。在这样的思维导向与价值取向下,部分文化产品只要市场不要底线,为了获得低俗的叫好声而最终沦落成市场的奴隶,更有甚者则把这些文化产品当作了滋生腐败的温床和实施贿赂的手段。

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够忽视“底线”,要始终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面对我国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在顶层设计层面始终贯穿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妥善破解文化建设的各类障碍,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协同发力,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

(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各自具有重要特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分别有着各自鲜明的特征。在推进两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时刻预防忽视两者特色的问题出现。

产业必须要通过盈利来实现其存在的价值,文化产业的发展亦是如此。文化产业对于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通过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文化产品付费是必然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要通过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供人们消费,满足人们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相反,文化事业则不能因为其要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就借“事业之名”行“产业之实”。在文化事业建设中,要始终牢记文化事业立足于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举例来说,现在有很多地区打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不能割裂的口号,将群众文化馆、群众图书馆进行租赁,从事餐饮等行业并从中营利,人们进入图书馆读书还需要额外缴费。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文化设施原有的惠民性、公益性被破坏了,这种做法也是对纳税人的不尊重。

因此,在公共文化建设中不能偷梁换柱,不能事业、产业全不分,要始终坚持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事业建设的惠民性、公益性,通过提供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两者不能从完全割裂的极端,走向忽视各自特色的另一个极端。

三、文化发展应体现人民观

文化来源于人,又回馈于人,文化发展,既是国家战略,又与每个个体息息相关。只有把人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才可能实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一)文化发展为了人民

文化的发展,说到底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与落后的文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通过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健康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每一个公民在文化发展中提升自己。人民是文化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明确了文化发展的目的,就需要在顶层设计当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变以往以政府为主的单向模式,将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衡量文化发展的准绳。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人民的文化生活方式和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发展需要和人民的新需求有效对接,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