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莉丽:“微时代”文化批评何为

作者:丁莉丽发布日期:2016-04-21

「丁莉丽:“微时代”文化批评何为」正文

【内容提要】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微写作”风生水起,“微时代”呼之欲出。“微写作”具有以下特征:写作的形式化和即时性、内容的碎片化和消费性以及参与群体的部落化与草根性。“微时代”的来临,给文化批评界提出了新的挑战。批评界要面对这一现实,深度参与到“微平台”的运作中去,使自己和批评对象处于同一语境;要关注微平台的热点话题,努力去担当“意见领袖”;适当调整自己的写作笔法,探究如何化艰涩为直白、化深奥为浅显,努力建构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互动的平台和桥梁。

【关 键 词】微写作/消费主义/微平台/文化批评

时代之名的更迭,正是对现实中社会文化形态转变的理论呼应。每一个以时代冠名的文化进程,都有着与之相伴的文化诉求与文化范式。微博、微信的风行,微小说、微电影、微童话、微评论的风生水起,正是“微时代”来临的重要文化表征。何谓“微时代”?有学者如此界定:“微时代是以信息数字技术为基础,是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的传播时代。”①在微终端构成的世界中,写作主体与工具、媒体与受众的关系被重新构架,文本的写作被重新定义,意识形态的运作也有了新的方式和路径。麦克卢汉说:“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喜欢的感知模式和认识模式,所以它们都倾向于为每一个、每件事规定一些受宠的模式。”②对于文化批评而言,直面、探究这个时代特定的、流行的写作方式和文化模式,正是开展批评活动的起点。

一、“微时代”的写作特征

近年来兴起大量的“微写作”,如微散文、微童话、微小说、微评论等,这些以“微”命名的文体和原来的文体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1.写作的形式化和即时性

“微写作”在形式上往往短小精悍、高度浓缩。这一方面是因为文本容量先天受限,如微博的文字必须控制在140字以内;另一方面是受制于传播媒体特点,因为长文不适合在手机及平板电脑上写作和传播。“微写作”是一种独特的全媒体写作,可以将图片、视频和文字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有图有真相”的视觉效果。就文字作用而言,除了“以文配图”,以文字来阐述、弥补图像之不足,达成“图文并茂”的效果外,还追求传播效应,以一种“微”言耸听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视线,以免自己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比如目前在微信上传播的文章常采用“不能再经典了……不看一定后悔”“你绝对不能错过”“建议永久保存”等标题党套路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这种形式化的特征来源于“微写作”的即时性要求。“微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当下写作”,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将当下所发生的事情、需要表达的信息尽可能以最简要、最快捷的方式传播出去,以抢占传播先机。接收者是在一种零碎时间进行阅读和接收的,无论在时间还是心态上,都更倾向于接受短平快的信息。此外,即时性还在于媒体信息流动的快速性造成信息更替的频繁性。一条信息发出后,很快就会被更新鲜的资讯所覆盖。因此,如何保持信息的延时性,成为传播者的最大难题。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写作者经常将信息内容进行分割、分步发布,不断更新,以保持写作上的即时性,并获取持续的关注度。

2.内容的碎片化和消费性

“微写作”的形式化追求直接造成了写作内容的碎片化。因为140字以内的“微写作”很多时候注定无法承载写作主体全部的意旨,于是,只择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组合而不过多地考虑逻辑性成为最常见的写作方式,由此造成了内容的碎片化呈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剪切、复制、拼贴、链接等碎片化重组手段不断丰富,互联网时代的文本成为相互链接的文本碎片。根据“视觉优先”的传播特征,图片和文字的拼贴、断章取义及标题党式的写作笔法等都是强化关注度的常见写作手法,由此进一步造成内容的拼贴化。同时,写作时间的碎片化也决定了内容的碎片化。会议上的无聊时光,购物回来的小憩,在餐厅等待上菜的片刻,看完电影回来后的点滴感悟,等等,这些零碎时光中记载的微小人生片段,呈现出来的也正是“一地鸡毛”的生活本相。

但是,正如一件碎成了无数块的瓷器,每一块碎片都彰显着原有的纹路。碎片化既是“微时代”文本的一种呈现方式,也是这个时代的总体性生存境遇。而这些转瞬即逝的碎片化场景与文化记忆,也传达着当下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本质。就当前“微写作”中呈现出来的“一地鸡毛”而言,其实都被“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所紧紧牵引。费瑟斯通认为:“消费社会中的文化被认为是碎片化的符号与形象漂浮不定的大杂烩,它带来了没完没了的符号游戏,破坏了经久不衰的象征意义和文化秩序的基础。”③“消费文化的这种关键特征――文化的碎片化和过度生产――也经常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特征。”④从越来越多的淘宝商家装扮成粉丝在微博潜伏、越来越多商家以及个人入驻微信开出“微店”,到今天各种支付方式的嵌入,所有的微文化阵地已经被浓郁的商业氛围所包围。你“带着微博去旅行”,一路发布着美景、美食的照片以及旅行见闻;而那些追看着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的“亿万花痴”观众,一边在微信朋友圈疯狂转发《〈何以笙箫默〉里的餐厅!都在江浙沪,一点也不远!》《〈何以笙箫默〉取景地全揭秘:原来主演们都去寻访了这些江南美景》等广告软文,一边在淘宝上寻找“何太最同款服装”、带sunshine坠子的项链、床品、吊灯……伴随着被彻底玩坏的“何以体”的泛滥,是“何以琛喊你‘边看边买’”的消费陷阱。表面上看来,受众在这一过程中也通过分享、转发、点赞、评论等方式享受了消费的快感,但是,这种生产化的消费快感却根本无法逃脱消费意识形态的主宰。因为这种由消费意识形态引导而生的消费欲望,本质上只能说是一种“欲求”,而不是客观的生活需要。如贝里所说:“需要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人类整体性的需要;欲求则是一种行为原则,他指明了是具体所需之物。”⑤前面所列的这些“欲求”基本都是商业生产出来的,是动用宣传机器制造出来的虚假的需求,是一种强迫性的消费。这种强迫性的消费诱导有着相当温柔和隐蔽的方式,比如以时尚、个性、流行等方式来“请君入瓮”。但是,无强迫才是最大的强迫,现代消费社会的符号操控术日益完善,所谓的消费主体越来越成为丧失主体性的消费大众。因此,当“微时代”的作者们对着一桌好菜、一片美景狂拍、发帖,将对着二维码“扫一扫”当作一种生活习惯时,他们正和这个消费社会为其提供的角色进行着最为完美的互动和共谋。

3.写作群体的部落化与草根性

在写作群体上,由于“微平台”社交化的功能倾向,“微写作”的部落化特征也愈加明显。人们通过微博、微信、来往等平台与他人互动,这种社交方式已经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社交网络化特征,造成人际交往的部落化。尤其是当前微信赶超微博,后来居上的发展趋势,更进一步显现出“部落化”的趋势。从本质而言,这是由“微文化”的草根性所决定的。因为“微时代”的写作门槛极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主体,即“自媒体”;而信息的庞杂和泛滥,则进一步造成了“信息茧房”的倾向。所谓的“信息茧房”,是指将爱好和兴趣相投的人,逐渐吸引到一个信息群里。⑥由此,亚文化群体的不断崛起,部落群体之间的不断交叉,使得群体意见更加分散。“微时代”的部落化消解了原来的文化区隔,甚至消解了精英文化群体的霸权地位,使得新的文化公共空间变得更为众声喧哗,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是也带来了很多隐患。同时,草根文化主体日益成为主流群体的趋势也变得更加明显。在现阶段,“微平台”中对于严肃事件、涉及公共利益事件的关注,远远低于对明星八卦的关注,即是这一问题的重要表征。2014年7月初,中国首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之子王思聪,因为在京东商城购物遭遇延误而在微博上吐槽,引发网民疯狂讨论,一时间王思聪粉丝暴涨到300万,成为热门事件。而同时期涉及社会安全的新疆暴力恐怖事件、杭州公交车起火事件以及马航7•17坠机事件等,关注度却连其1/10也不到。从娱乐界来说,明星的八卦新闻成为“微写作”关注的热点。从2014年年初李亚鹏、王菲的离婚到王菲与谢霆锋的复合、2014年3月底文章和姚笛的外遇事件,到2015年年初京东老板刘强东与奶茶妹妹的分合、演员陈赫的离婚与出轨事件,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当时微博和微信传播中的第一事件。当时文章发表道歉的微博在3小时内转发量达到130多万,而陈赫承认离婚的微博4小时内互动量更是达到了280万。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刘强东和奶茶妹妹互相删除微博事件,使得“他从全世界删除了你,你却为他删除了全世界”这句话火爆朋友圈,最后演变为各路商家的海报大赛。这场据传始于“炒作”的商界大佬与网络新秀的高调恋爱以及情变事件,充分验证了这个“微时代”意识形态运作“万剑归宗”的本质特点,以及最终被“消费黑洞”吞没一切的永恒归宿。在媒体生产大众――大众疯狂消费娱乐新闻――大众被商家消费――商家购买媒体资源这一循环往复的运作过程中,“微平台”越来越成为一个自娱自乐、自给自足的封闭性世界,这无论是对文化格局的平衡而言,还是对促进大众文化整体素养走向提升的终极目标来说,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这正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地方。

二、文化批评何为

毫无疑问,各种“微写作”的盛行,已经成为当前文化的重要表征。无论我们是否认同“微文化”这个概念,“微时代”的命名是否成立,我们都无法否认当前文化的转型和变迁,而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在这样的时代变迁中,文化批评何为?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限定一下“文化批评”这个概念。本文中的“文化批评”专指以学院派为主写作的文化批评,是相对于媒体批评和网络批评而言的。在笔者看来,媒体批评和网络批评已经搭上了新媒体的快车,正进入如火如荼的发展之中,而以学院派为主体的文化批评似乎还徘徊在“微文化”的边缘。对于以学院派为主的文化批评界而言,必须要直面这一文化转型,并积极参与到时代潮流中去。

1.积极面对现实,深度参与“微平台”运作

评论界首先要参与到“微文化”这一领域中去。因为从信息的获得、占有、推广来说,无论从速度还是广度,当首推微博、微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只着眼于传统网络媒体,人们所获得的批评信息是残缺不全的,而只有从“微”入手,才可能找到进入整个批评世界的入口。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微文化”日益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范式。唯有将“微文化”纳入研究者的观照视野,研究者才能进入当前文化的整体语境,而这正是客观认识研究对象的基础。就当前的“微写作”而言,如果我们以不屑一顾的态度去忽视它,将它排除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必将导致我们对当前文化整体把握和理解的失衡,因为“了解流行文化又是理解当代社会的根本。在这样的语境下,将流行文化视为无足轻重就是否定任何我们对文化环境严肃的了解和联系”⑦;如果我们以传统写作原则和规程去考察它,便会得出千篇一律的结论,诸如语言的粗鄙化、随意性甚至误用以及对于流行文化“浅薄”的批判。诚如刘易斯所言:“流行文化研究一旦以美学为依据,那么它只能陷入关于那些标准的性质的争论当中,而这种论争是毫无意义的。流行文化之所以重要,首要的就是由于它的流行。”⑧而批评界要充分关注“微时代”的“微观”文化现象,“这并不是要轻视对更高雅的文化形式的研究,也不是要忽视与诸多文化形式相遇的深度,而仅仅是要重视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已有的文化形式的范围,从而试图理解这个社会”⑨。因此,对于学院派而言,必须要扩大视野,破除其固有的文化壁垒,将各类微媒体、“微平台”的特有现象也纳入观照的视野;对于“微时代”热词不断诞生、网络造句大赛疯狂以及网络恶搞文本层出不穷等文化现象,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