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如何认知张艺谋电影《归来》的意义

作者:周星发布日期:2015-11-12

「周星:如何认知张艺谋电影《归来》的意义」正文

一直期望电影不是教科书,不是让人们指点江山的工具,而是艺术情感凝聚的作品!但当下总有一些对于艺术精致表现误解的现象,自问我们是不是被好莱坞类型弄得神魂颠倒?或者被娱乐愚化得不知道艺术表现何者为根本?

2014年5月20日,终于偷得半日闲,下午怡然到小西天中影影院看电影,复看张艺谋导演的《归来》和香港电影彭浩翔的《人间•小团圆》,后者对于人间常态生活的多样状态也有一些特点表现:如小时候阴影、现实偷情、疑惑性情感危机、老来情感追求等等聚合表现。但从一开始生活化的松散呈现,就无法与《归来》相提并论。大白话的显示生活矛盾也许是追求自然,但就算是自然形态生活呈现,失却艺术味道也就失去韵味。这样看,《人间•小团圆》的票房低落并非全是杜汶泽被抵制所导致,实在是缺乏艺术修炼的结果。我看《小团圆》是为了研究,并非是想支持或者抵制杜汶泽;但再一次看《归来》却既有支持票房、也有情感期望的意味。就后者,半个月前和香港专家研讨《归来》时曾顺便“打赌”,他认为《归来》太文艺,大众未必支持到2亿票房,我就以3亿为限度,超了他请客,下于此我请客,但其实内心的艺术判断远超于此,如此独特的艺术创作票房应该有3.5亿。虽然这个数字对于那些动辄七八亿的电影会不以为然,但艺术创作片的受众还没有培养好,所以我心理虽期望更多却不能过于奢望,毕竟现实需要顾及,因为好电影需要看是否有好观众。

影院中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安静而时有抽泣声。这部影片从影像出现开始,就是精心锻造的抓人细节,你会感受到认真的艺术创作远非所谓的生活化随意铺陈可堪比拟。自然,新“谋女郎”比较出色,舞蹈演员出身的那种气质,使得她在练功房中的《红色梁子军》舞剧角色的表现刻意感十足,眼神雕刻般闪现――单就眼神的独具特色让你看到张艺谋在角色(包括配角)选择上的精心。剧情的这一段落紧凑而具有时代气。随后,焉识逃亡的雨夜,压抑而独具特色的情境令人入境,逃跑的消息带来的冲突的紧张开始呈现:第一个极其动人的段落是陆焉识雨夜回家,他遮蔽严实,攀过屋顶、门窗来到家门口,却遭遇意外的情境,是一种艺术放大人心的过程。这是那个时代人的命运的缩影,也正是张艺谋艺术精神的回归。影片在这一刻呈现出的静寂既是屋里妻子冯婉瑜的内心矛盾――开门还是不开的纠结,更是屋外陆焉识欲进不得的急切,而大世界紧张的抓捕在时刻逼近,令人惊悸的可怕。戏剧张力的把握使得那门里门外被放大的紧张具有窒息感,没有音乐的自然音响让观众置身其间不由自主担忧。剧作出色的文人气,几乎是中国电影失传的文学细致表现,是那样的有别于好莱坞,实在是本土电影传统需要回归的一种气质。女儿回来警觉擦身而过忽然叫出“陆焉识”三个字,使得不相识的父女第一次在这样环境中相认,“我是你爸”的渴求,和女儿“我不认识你”的决绝,让人冰封雪原!然而父亲一个爱抚的眼神、女儿一个拒斥的目光,让背后的残酷折射而出!极其推崇影片那紧张后第一声音乐单音节划出来的美妙感觉,如此清纯温暖,是艺术家运用声响的出色体现,单音阶让残酷年代的柔和出现。而最为动人的是情境的无限放大,将屋里屋外的人的心理探寻和被时代扭曲的人性有了无以复加的体现。剧情一点都不含糊的丝丝入扣的描绘,使作品呈现出不是史诗却具有史诗般的历史厚重感。

剧情撕心裂肺的是天桥――躲藏桥底的人的卑微,用脏兮兮毛巾拖拉地上雨水搽饰脸面的细节充满了悲哀和温情的交织。妻子急切寻找和丈夫急切的眼神,充满时代感的环境,母亲急切走向天桥,女儿骑行急切赶往天桥,力图阻止父母相见……特别是追捕队列匆匆赶来时,冯婉瑜不惜一切呼喊陆焉识逃离,陆焉识不顾一切冲上天桥相见妻子,妻子不顾一切扑向追捕队伍,女儿不顾一切冲向桥上阻止母亲,抓捕队伍凶悍的冲过来捕捉等,都构成了那个年代――不只是那个年代对于“敌人”的可怕行为的呈现。个体基本的人身权利受到如此激烈的对待,我们撕心裂肺的悲伤。在陆焉识边呼喊边侧身盯着妻子边奋步冲向危险,尤其是陆焉识被凶狠地抓住头发往后拉去的情节,一瞬间就定格在当年画家何多苓的油画悲戚的感觉。我觉得单凭此就是张艺谋对于那个时代的控诉!“文化大革命”的疯狂和非人性――张艺谋在把握这个段落中,相当有历史感地表现了时代,其评判的态度恰到好处。而我们的一些观众却还在无聊的谈论什么没有历史感的缺陷不足,以及所谓的理性分析需要加强云云,却不知道这一个形象画面中包含怎样可以表现的极限?理性需要隐藏,而这种情感被摧折的精神折磨,哪里是理性分析的得意可以比附的――需要从情感上看清历史和我们自身!

是的,一些批评家无论成熟还是幼稚,却几乎一样的在讨论电影不完全的表现原著,津津乐道的表现自己读过原著而不满电影不全面。实在不明白电影为什么要以8个小时或者一天时间去表现全书,这样还是不是电影?严歌苓说对于《归来》99%的满意。评论首先要对作品准确理解和了解不同媒介之表现的本质差异。我一点都不反对比较原著,比较的目的是研究为什么文学家这样表达,小说的阅读规律是什么,而电影和文学表现差异在何方。但电影不是小说,没有必要翻版原样呈现,这岂不是基本常识?我们在文学需要电影来张扬、电影更为需要文学为底本增强内涵的时候,却也越来越离谱的强求文本不走样,从作家到评论家到一般阅读者一样得意的挑剔电影表现不完整,这样的所谓评论表述有价值吗?

我们再来看《归来》的主体段落。时间立刻转到3年后,这就是《归来》的主体表现。在这一段落中,惊讶的不仅是陆焉识而且还有我们。女儿改变了学校阶段那犀利的目光,倔强、警惕而充满好奇的目光突然伴随着发饰和服饰的变化而改变,她成熟了?多么可怕的以失去了青春年少为代价的成熟!当女儿以女工身份出现时,完全变化的神态眼神令人叹息――生活竟是这样的雕刻师!忽然想到半月前接受央视六频道“爱电影”访谈,被主持人问到哪个情节最为动人,我脱口而出:弹奏钢琴段落。再看电影时细细观赏这一段落,慨叹张艺谋的内敛和依然精致的追求:被妻子心因性疾病遗忘的丈夫,冒充修琴师修复钢琴,精心等待她的归来。楼下妻子冯婉瑜正漫步重演归家角色,忽然楼上传来听到他们相爱时的钢琴声,心底深处回忆的涌现突破了遗忘,逆光中的楼道,逆光中的女性惊讶的神情是那样的打动人心。在屋里终于等到楼下传来脚步声的男主人公第一声落下的音符――《渔光曲》的音乐击破岁月,演奏中,侧逆光在他满怀深情的回忆中烘托出光彩:逆光中的期盼在屋内外转换,一节节的音乐击碎障碍,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光影中,遗忘被冲淡。屋中妻子挪向丈夫,期盼的回归即将实现,拥抱的场面是东方的情感凝聚,无言却满怀深情,他第一次感受到遗忘后的复苏之美,渴望的眼神那般柔情;她似乎回归到从前,希冀打破了岁月的苍老。拥抱的内心满足其实是观众更深更甚,而主人公们则沉浸在“梦幻”中,这就使得顷刻间的击碎更加残酷,被推开的反差让戏里戏外的人一下子回到现实,张艺谋让残酷无言出现,惊讶的不只是情节,其实是理性的呈现!戛然而止的美好是时代无情的一个结果!

还有一场戏是小屋中父女对话:第一次叫爸爸的震撼。许多人可能没有察觉到父亲的内心震荡:一愣神间这个饱经沧桑的教授的内心立刻充满了满足感,没有音响的提醒,平和中让我们震惊,这才是艺术高明而实在的冷静――张艺谋的节制充满意味。这时,女儿倚门转身说:当年是自己告发父亲的。而父亲用平淡的“我知道”一带而过。我知道什么?知道事实,知道你还小?知道你不该压抑?早知道了你不必在意!在一个任何人都会犯错的年代,对于孩子还有责备的可能吗?这里,博大的父爱不是故意放大,父亲镇定自若是因为愿意自己牺牲。后面是无言的情感,父女的情感其实是一种具有张力的表现,我们一直在等待和解,而电影的和解却如此“简单”,无论评论者怎样苛责,前面的一愣眼神,已经铺垫了激荡的内心早已接受了所有的一切,还要什么复杂的逻辑吗?

影片最后的重要情节是读信。在那个巧妙的长长的读信的时光中,情感的节制令苦难充满诗意:为他人着想,为岁月留痕,为人间注解深爱,也许超过许多评论家期望可以施展的批判现实的天地。看电影不是为了职业发挥,而是体悟历史和情感世界!我们如果关注到他躲在小屋里默默看着妻子走来走去随时准备挺身相助、在车站站牌后看着妻子等待的内心值守、在读信中看到妻子深情陷入美好往事的满足,就知道张艺谋是如何让收敛的情感不动声色的表达着人间至情。在一个大男人无言的陪伴着“不认识”自己却相信陆焉识会回来的妻子在车站凝视着缓缓关上的大门的那一瞬间,我们知道其实人间最难的是心的刻画,而艺术创作和对于作品的感悟理解最为需要的就是深入内心去体悟!

无论人们喜欢还是挑剔,都承认《归来》的演员队伍无疑是精准选择而发挥超常的。陈道明、巩俐和小“谋女郎”在角色意识的沉入和性格展现上都相当出色。巩俐饰演的冯婉瑜对危难中的丈夫那份情感的执着,在深夜做馒头,遗忘后依然要按时接站,信赖所谓的每一封信以及无法封存的对二人共同拥有的那段音乐的感知中,都有细致的表现。在巩俐的演艺生涯中,对这一形象的难度表现和深度把握都是前所未有的成功。而丹丹饰演者张慧雯在表现少小无知的跳舞梦和成人后超乎寻常的成熟上,都体现了导演和演员共同呈现的精致。

陈道明所饰演的陆焉识完整的体现了影片的内在精神。陆焉识,一位被摧残半生的大学教授,人鬼难分的潜伏回家,却被家人拒绝。“见面”既是带来自身的危机,又可能伤害家人。他雨夜探家的遭遇是一种无言的暗示:熟悉一切地形,却不熟悉家人的变化。此刻妻子已经深陷矛盾中,见与不见的挣扎在这一刻(在自家门外却不得入)显得淋漓尽致。演员极为细微地把握了角色在这一刻的谨慎、急切、恐惧、期盼等心理,在倾听、判断以及低下头看门缝下的光影等细节处理上,分寸感极强,令人揪心。邂逅女儿的场面突如其来,是因为她喊出一声“陆焉识”,让他顿然凭直感意识到是亲人,在意外的瞬间,慈爱和惊讶是混合的。但孩子的拒斥和环境的紧迫让他不能迟疑,毕竟见到妻子是第一位的任务,故此不管孩子如何警告在先,他依然不加防范的嘱托孩子转达明日见面的地点时间。

这一段落中,陈道明的光彩每一刻都那样得体,让人感同身受。第二天桥洞下的遭际想起来都酸辛,但他饰演的角色却充满着期望――我们观影时一定是宁静的看着他探头、洗脸、期望的种种神态,但无论如何心里都急切地担心着将要发生的危机。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的真实感不是所谓“放松”,所谓的“生活性”,而是自然中凝聚着内在爆发的可能预期。我总是在陆焉识歇斯底里的冲向爱人的无畏中看到真正人性自然冲动的美妙,而那一刻演员对于残暴摧折人性的愤怒也不可遏制的爆发。而那种誓死也要向前的牺牲精神,那种从人心深处焕发出的爱,犹如危难时母亲本能推开孩子一般具有真正的高尚。而此时,对于历史的思考就在其中,哪里是要求“显示出来”,或者是挑剔“历史深度”不足之类的高见可以比拟的?

回到陆焉识性格上来。在车站,忽然被释放归家的落魄无人理睬,却见到变了样的女儿。在女工宿舍,女儿欲言又止的微妙却没有被这大男人所感知,他的忽略是因为心理完全被归来的喜悦所笼罩,一直沉浸在速速归家的氛围里。见到慢悠悠有条不紊回来的妻子,一种不明就里的疑惑开始逐渐加码,在眼神扫过的一张张留言中,既给观众留下了悬念,也折射出他心里的不解和猜疑。妻子的归来让他兴奋异常却忽略了异样,当按照几十年前的习惯铺开被褥却被驱赶出门的时候,依然懵懂没有明白这里发生了什么是的,谁都没有明白的理由,陈道明的惊讶正是我们的惊讶,他的不解正是我们的不解,一切的张皇失措,一切的疑惑眼神都是我们的心声。这时代让她发生了什么?随后的发生是逻辑的进展,他拒绝了街道安排的工作,是因为妻子都这样了还何谈工作?合理的是性格。而尽管一再遭到误解却想尽方法就近照顾妻子的举动也是一种情感逻辑的延伸。实际上,要挑剔的理由千条万条,如对于女儿的原谅被不少批评家指责也都有道理,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