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国家疆域形态演变及其对边疆理论的影响

作者:张健发布日期:2017-03-01

「张健:国家疆域形态演变及其对边疆理论的影响」正文

内容提要:国家疆域形态是边疆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疆域的根本属性是国家属性,在国家形态的演变历程中,主权体制的出现和发展对疆域形态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从非主权时代到主权时代,再到全球化治理时代,疆域形态发生了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的深刻变化。国家疆域形态的变化,也促使与之相适应的边疆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以全球化时代为分水岭,前后的疆域与边疆形态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边疆理论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尤其是对主权框架的冲击和非领土性边疆的拓展,是当前边疆理论构建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

National territory form is the basic premise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frontier theory,and state is its fundamental attribute.In the evolution of state form,the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vereignty system has essential influence on the territory form,which has undergone changes from single to multiple,from simple to complex from the time of non-sovereignty to sovereignty and to the global governance era.The change of national territory form has also promoted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rresponding frontier theory.Considering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s a watershed,there is a great contrast in the territory and frontier form before and after this age,along with which occur obvious transformation on frontier theory.In particular,the impact on sovereignty framework and the expansion of non-territorial frontier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of current frontier theory which deserves attention.

关 键 词:疆域形态/主权体制/全球化/边疆理论/territory form/sovereignty system/globalization/frontier theory

国家疆域形态变化是新的疆域和边疆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间关系得到了新的调整,随着旧的殖民体系瓦解以及主权国家大量出现,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被重新构建。此外,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国家利益开始溢出传统的领土范围,逐渐呈现出跨国界覆盖与交织的态势。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家的疆域形态发生了重大转变,非领土疆域和软性疆域大量出现,这对边疆理论的新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一、全球化之前的疆域形态

“国家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政治形态,但却是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政治形式中最为有效的一种。人类必须以社会的方式生存和发展,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而人类社会要正常的运行并获得发展,就离不开国家这样一种治理形式。”[1]疆域并非一种纯粹的自然地理空间,而是由国家占有和控制的空间范围,因此疆域是同国家联系在一起的,疆域的根本属性就是国家属性。因此国家类型与国家要素的变迁,也必然会引发疆域形态的改变。在国家形态的演变历程当中,主权体制的出现对疆域形态的影响是根本性的,直接导致了疆域形态的变迁。根据主权要素,可以将全球化之前的疆域形态分为非主权时代和主权时代两个阶段。

(一)非主权时代的疆域

作为现代国家最为基本的要素,主权体制并不是自古就有,也绝非伴随着国家现象的出现而出现的。在近代之前的人类历史中并无主权的概念,更没有规制国家疆域的主权原则。此时的疆域形态可称为非主权时代的疆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疆域范围的变动性突出。此时的疆域没有主权框架的限制,“只取决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国家自身的能力、最高统治者的野心,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提供的可能性”。[2]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国家疆域的外部分界线并不明确和固定,而是以变动的方式存在,疆域范围也随之拓展或萎缩。当国力强盛,统治者又有开疆拓土的雄心之时,国家的疆域会随之向外扩张,将大面积的地理空间纳入到国家政权统治范围之内;反之当国势衰落,疆域往往又向内收缩。在前主权时代,“人类还没有创建起约束国家行为以及国家对疆域占有的有效规则。当然,对此时的国家疆域拓展行为,也不适宜于用主权规则来评判”。[2]

其次,疆域格局的异质性明显。在前主权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先后产生过许多形态各异的疆域规模庞大的国家。这些国家实体,为实现对庞大疆域的有效治理,往往会将疆域划分出不同的部分,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统治和管理。其中,最为常见方式便是划分出核心区和边缘区域,也就是内地和边疆。这两种区域在国家疆域构造中的地位也不相同,核心区往往被视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处于主体地位;而边缘区域则经常被看作是拱卫核心区的战略地带或者国家攫取财富的来源,因此处于从属地位。在这样的条件下,国家疆域的异质性就突出表现为“核心―边缘”的二分化格局。

再次,疆域形态的平面性特征。在前主权时代,国家的疆域主要由陆地和海洋构成,表现为一种平面性的形态。在国家这种政治形式产生的早期,根据所在的自然环境和主要的生产方式,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农业文明的国家、牧业文明的国家和海洋文明的国家。前两种类型的国家,以陆地范围为主要活动空间,总体上缺乏海洋意识。而海洋文明的国家,出于生产与贸易的需要,较早地形成了对海洋空间控制和利用的观念。然而就国家权力的占有和控制这一层面来看,即便是海洋文明国家也没有真正地将海洋空间纳入到国家疆域的范畴。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曾对城邦国家的地理位置做过论述,在其看来国家及其居民的活动空间应限制在陆地范围(主要是岛屿),而尽量少地从事海洋性活动。[3](P6)对于早期的海洋文明国家而言,“沿海国家的海上往来更多的是一种维持生计的被迫举动。而对于国家,海洋既是维护自身安全的天然屏障,也是边疆继续拓展的天然界限”。[4]

(二)主权时代的疆域

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主权体制最早产生西欧的王朝国家时代。它先是由布丹提出的,后来又经过了格劳秀斯等人的系统论述。在实际的国际政治中,主权体制是通过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体系被正式确立为处理欧洲国家间疆域争端的基本原则。此后,民族国家时代的到来,照样也继承并巩固了主权原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权体制逐渐扩散到全世界,成为国际关系中一项重要原则。随着主权原则的逐渐形成,国家这种政治形式首次获得了一种以主权进行地理空间治理的方式,国际社会也渐进形成以主权体制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特别是疆域争端的准则。这样,国家疆域形态的演变进程进入了主权阶段,这样的疆域形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国家疆域的主权化。“在国家主权确立以后,国家的疆域就转变成为主权管辖的范围,从而实现了国家疆域的主权化。这样一个由国家主权管辖的范围,便是国家的领土。”[5]此后,国家的疆域便以领土的形态存在,并处于主权框架的管辖保护之下。领土范围是由主权国家通过条约确定的边界围合而成,国与国之间以边界的方式确立各自疆域范围。同非领土性疆域相比,领土疆域的范围更加清晰和稳定。一方面,边界的划定方式要比以往的疆域界线更为精准和清晰。主权国家的边界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自然边界、几何边界和人文地理边界①,而无论何种边界类型,在国家版图上都是以“线”的形式存在的。这样,“人为的线条状边界取代了自然的平面状边界”[4]。另一方面,主权国家间通过边界谈判并订立条约的方式确定领土的范围。对于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曾指出,“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成为国际协议与国际法的对象,但是国际协议与国际法要产生效力,则必须得到各个国家的同意”。[6](P12)这样一来,边界和领土范围就因为国际协议和国际法的保障,而获得了较强的稳定性。

第二,国家疆域的整体化。在主权时代,国家将占有和控制的地理空间范围视为国家的领土。在国家的疆域范围内,无论是核心区域还是边缘区域都是国家领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当然,国家疆域不同部分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内地和边疆之间的差异可能还十分突出,但是就都属于国家领土并且都处于国家主权管辖之下这一根本性的属性而言,国家疆域是整体性的。主权体制所带来的疆域整体化,在民族国家时代表现得更加明显。民族国家人民性、民族性[7]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确立了人民和国族对国家领土的所有权,愈发强化了国家疆域的整体性。

第三,国家疆域的立体化。如果说前主权时代,国家疆域是以平面性的形态存在的话,那么在进入主权国家时代以后,国家疆域逐步实现了立体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特别是交通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活动区域逐渐从陆地拓展到了海洋和天空。出于国家利益(尤其是安全利益)的考虑,国家力量也开始延伸到这些空间领域。随着对这些空间争夺的日趋激烈,为协调各国利益主张,主权体制逐步被引入到海洋、空中的空间范围,并由此产生了领海、领空的疆域形态。国家疆域的范围在这个意义上也得到扩大,并由陆海二维的平面形态转向了陆海空三维的立体形态。

二、全球化时代的疆域形态

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浪潮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得到充分凸显。在这个过程中,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制度机制的创设以及联合国的成立,将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和政治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根本上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8]在冷战结束以后,全球化进程得以加速推进,并成为影响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发展最为重要的力量。在全球化巨大影响之下,国家的疆域形态以及国家控制地理空间的方式都发生了重大转变。

首先,各国的利益已经大大超越其领土范围,并彼此交织在一起。自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发达国家的国家利益日渐超越本土,开始向全世界蔓延。但是,在当今由民族国家构成的世界体系下,这些国家再也不能肆意将主权管辖下的疆域范围无限制地向外扩张了,国家利益和固有主权领土之间便产生了矛盾关系。此外,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